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

當我六十四歲以後

一曲 When I Am Sixty Four 的迴響,促成我們年青時當義工的朋友在二一一年的團聚旅行,此後多是在海外團友個别到香港時大家午茶或晚飯的聚會,直到今年才再有第二次的大團圓旅行。

澳洲是今次旅行的目的地,我們選了四個城市: 雪梨(Sydney)、墨爾本(Melbourne)、亞特利(Adelaide)、柏斯(Perth)這次相聚有十六人,再加一位相熟的朋友,共十七人。彼此的行程有長有短,但大夥兒都選擇大約三週的停留。

我做義工與團友相識是緣份,當上義工團的團長是偶然,再進展成終生摯友則絕對是福氣。他們就如我的親兄弟姊妹,故此很期待這次相聚。出發前我特意刻一個四個字的圖章來紀念此行,「友明友愛」,既包含我們當年服務團所屬機構的明愛中心,亦恰當形容我們友情的深度,多有意思。刻好章後蓋出來,製成書簽送給大家。飛往柏斯途中,憶起很多往事,回味之際,想着見面時該從何說起,又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奔流,結果還是以我們以前常唱的歌曲Today的曲調,填上有關我們的歌詞,再加祝福感恩語,曲名就叫「友明友愛」,準備大家齊集時唱。

行程由柏斯開始,共有十二人分兩批到步,選定幾個大家都想去的地點同遊,先到幾天的則加遊其他景點。在柏斯所遊的地方,我最喜歡的是Nambung National Park 內的石林(Pinnacles) 一片荒漠裡,有數之不盡、奇形怪狀的大石,任你欣賞和發揮想像力,公園有條四公里的車路,自駕遊可以不受時間限制,我們根據公園的指南停了幾個景點,漫步石叢間,欣賞和拍照。

在亞特利、墨爾本和雪梨,都有團友定居,他們的熱情招待,如意安排,使大家旅途更愉快,更能享受重友情之温暖。

論風景名勝,亞特利都不能和其他三地相比,但我却十分欣賞在抵步的翌晨去Mt.Lofty Botanical Garden,領略到澳洲可愛的春天。雨後的步徑仍是濕轆轆的,但是空氣清新,樹木青翠,環境清静,走得輕鬆舒暢,來到一個小池塘,蛙聲一片,像為大自然獻上樂章,一隻黑天鵝霎時出現,雖弄縐一池春水,却引得我們大樂。可感到祇要放開懷抱,隨心隨意,不需要名山大川美景,也令人心醉。

我們在亞特利參加一個當地的旅行團去墨爾本,途中經過著名的海洋大道,去看家傳户曉的風景十二門徒石,這是矗立岸邊的幾座巨石,和海傍一列懸崖互相呼應,很是壯麗。這一帶還有好幾個觀景點,包括 Bay of Islands London Bridge, 和 Lock Ard Gorge,岩石的分佈和形態,與十二門徒石相比,各有千秋。

到了墨爾本,得到姚氏夫婦的款待,除了市內的遊覽,更去了Venus Bay 的渡假屋過夜,得以在晚間往Philip Island 看神仙企鵝回家的情況。看牠們從海裡冒出上岸,走上沙灘,沿着小徑回到牠們的洞穴,跌跌宕宕,很是有趣,這又是一個旅遊新的經歷。

墨爾本是我們最多人相聚的地方,一共有十七人,最難忘是在姚家燒烤大會的晚上,大家無拘無束,話說當年,對酒當歌,尹君的結他依然超卓,我們齊唱當年的歌曲,互相贈送禮物,開玩笑和拍照,彷彿回到當年當義工的日子,我唱出「友明友愛」時,往事一幕幕湧上心頭,百感交集,情感奔放到幾乎不能自已,有團友後來說當時「好想喊」,相信如果喊得出,必會引發同聲一哭。

雪梨是張君的地頭,她除了計劃在雪梨的遊覽,更為安排我們坎培拉(Canberra) 一天遊的旅程,讓我們能夠一睹這個特意設計的首都的風采。我很欣賞國會和戰争紀念堂的設計,两者的建築皆莊宏,前者是政府議事決策的總部,後者紀念两次世界大戰的軍人,令大家不要忘記他們為正義和平而犧牲的精神,两座建築以一條大道聯接,遥遥相對而互相呼應,甚是得體和大氣。

雪梨的海產豐富,對愛吃海鮮者自然十分吸引,我們有一天到訪魚市場,嚐嚐那裏的海鮮,我認為生蠔、三文魚、大蝦最是美味。生蠔肥美鮮甜,三文魚甘香膩滑,大蝦豐滿爽口,吃得甚為惬意。此外,在澳洲食魚的另一收穫,就是吃到新鮮的盲鰽 (barramundi),吃過清蒸、紅燒、炒球和油炸,皆非常可口。


人生有聚必有散,一如往昔,分别是最難捨的時刻,年紀越大,感覺越强。十分感謝上天給我們這次美滿的聚會,衷心感激三位在澳洲的團友的款待,更祝願大家都能保持健康,在两年後再次相聚

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

死亡

親友相繼離世,不免再想起死亡的現象。三十年前在職員月刊上寫過一篇文章,拿來翻看,覺得自己對死亡的基本意見沒有很大的改變,於是作點增删,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
死亡是生命的盡頭,是人生必經之路,可以突如其來,完全不給你任何心理準備,也可以在你病危之際,遲遲不至,讓你飽嚐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的苦味。

人的死亡,對於死者的親友,以至和死者毫無關係的人,不同親疏,不同年紀,死亡的早遲、原因或處境,都會有不同的感受。壽終正寢的老人,大家都會認為他有福氣。假如死者英年早逝,大都覺得可惜,但如果這是無惡不作的匪徒,就算是親人,也會有不同的意見。

一個人知道自己快要死了,他的感受又是如何呢?除非是久醫罔效的絕症,或是堅決尋死,第一個反應多會是否定或拒絕接受這個現實。這不是真的!」、「為什麽是我?」是常聽的言語。跟着是憤怒、沮喪、失望和恐懼的交織,越是年輕,感覺越是强烈。這些都是很自然的反應,最後都會接受死亡的現實。面對死亡需要很大的勇氣,人是很難安心做到的,如果親友能對垂死者作出實際和心理上的開解及支持,定會減輕其心理負擔和不安,較有意志的人,還可能在死前作出妥善的安排。

死者已矣,最重要的是活着的親友,因為還要繼續過活。特别是與死者生前一起生活的親人,一旦缺少死者,需要時間去接受現實和調整,上文所述的否定事實和不安情緒都會產生,祇要最終能走出哀愁,都屬正常反應。在此,親友彼此的開解和支持,對於生存者節哀順變,重過正常的生活,更是有莫大的幫助。

記得中學時讀過一首英國詩 “Death Be Not Proud” ,詩人 John Donne 比喻死亡為短睡,醒過來便永生,結尾的句子 “Death thou shalt die” 十分豪氣,若能如他所述去面對死亡,當然豁達,但一般人對死亡都有多少恐懼感。既不能預知死亡,又没有殺身成仁的慷慨,我認為最佳是能做好自己本份,盡量達到心安理得,死時可免却不少遺憾。多年前寫此文時,我希望能夠盡好父親的責任才死,如今孩子已長大自立,亦已退休,什麽時候歸去都沒所謂,祇願死時身體不受久病痛苦纏繞而已。


人死如燈滅,我主張身後事一切從簡,不必使親友勞心勞力,死後的臭皮囊,火化後撒在大海或泥土裏,什麼墓碑靈位都不需要。親友記不記起自己絕對沒有關係。我深信一個有愛心誠意,無愧於家庭及親友的人,死後必會在其家人及親友的心中,留下值得懷念的形象,這豈不比任何繁文缛節的形式更有意思嗎!

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

懷念紹隆

親人離世每每帶來不少心傷和懷念,如果逝者死於非命,自然更感傷痛。

我的姪兒紹隆在上月尾遠足時不幸墮山身亡,接到噩耗時,大家都很傷心和惋惜。

紹隆生於香港,中學畢業後來美國讀書及發展,在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,致力於研究和教學,2000年到加州的 Pomona College任職物理教授直至現在。

我两夫妻是看着紹隆長大的。他少時給我們的印象,多在家庭聚會時所得。他是家裏的長子,純樸有禮,從小到大都是两個弟弟學習的榜樣。我們皆成長於大家庭,一共有廿多位姪甥,不少讀書都很好,而紹隆的學業成就是最為出眾,他很早已表現击學者風範,做學術研究及傳授學術,是最適合不過了。

紹隆負笈美國後,有一大段日子和他疏於聯絡,直至他回加州教學後才較多見面,也就是在這十多年,對他有更深的認識。除了博學多才之外,紹隆温文爾雅,對人謙恭誠懇,對己自強不息,和他交談,不祇對他豐富的知識佩服,更欣賞他真心的誠意。他樂於助人,問他意見,他知無不言,言無不盡,不知的他會找好資料後詳細解釋。

教學成就超卓的他,與同事和學生的人際關係同樣精采。有次他帶一位學生到灣區開會,順道約我們午膳,短短的個多小時,已看到他為人師表的以身作則的風範,和學生對他的欽佩。他逝世後,他的同事和學生在互聯網上的留言,在Pomona College 特別為他舉辦的追思會中的說話,更顯他多麽受到敬重和盛讚,我當過講師,也做過員工培訓的任務,深知要多少學識努力和時間才能達到此境,他的離去,對多方面都是無可彌補的損失

我和他均愛旅行,相聚時都喜歡分享彼此的遊歷,我最深印象是有两次向他請教旅行的資料,一次是Arizona The Wave, 另一次是Utah Arches National Park 的步徑。他回答之精闢,細節之詳盡,去The Wave 時更借他的野外導航手機給我們應用,使我感激不盡。還記得今年四月去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遊覽後,晚飯後到他家,他知我愛攝影,特别拿出收藏的Ansel Adams 在這國家公園所拍的照片和我分享,談得那麼開心,誰料到這就是最後一次的會面。

他酷愛大自然,最喜愛的活動就是到郊野去,他曾說過在山中是他感覺最自由的時刻,多年來他到過世界不少地方健行,經驗豐富,這次的路徑的難度他定能應付厥如,但是意外就是意外,一生就此緣盡山中。在追思會派發的照片裏,轉載旅行家 John Muir 的名句:「往山裏走就是回家。」從這角度來看,也許如此離去,最能令他覺得自在,起碼他在失足前一刻,還在享受他最愛的活動。

紹隆,很捨不得你的離去。你的愛心和精神,仍然永遠活在懷念你的人之心中

2016年9月1日 星期四

亞牛,永別了!

接到亞牛離世的消息,潸然淚下,一幕幕的往事,隨着一絲絲的懷念,湧上心頭。
亞牛是我大學社會工作同學關鑑泉的暱稱,我們住在同一宿舍,畢業後更同在社會福利署共事,相識已近半個世紀。

一九六七年十月進大學,在利瑪竇宿舍結識亞牛,初相見的印象,是一個態度謙虚,身體結實的青年。他是運動健將,經常代表宿舍參加運動比賽,對於祇配做啦啦隊的我,自然很是羨慕。及後見面多了,對他的認識漸漸加深,才知這位貌似鄰家男孩的同學,除了運動出色之外,內涵比外表還要利害,他待人真誠,知識豐富,才思敏捷,和他鬥智,往往殺你一個措手不及。

與亞牛三年宿舍生涯中,有兩件事現仍津津樂道。在大學第二年亞牛得到一份獎學金,立時買了很多參考書,我和另位社工同學去他房間看着好書滿架,打趣說: 「亞牛,如果你有看過五分一這裡的書,我地即刻跳樓死!」他一句: 「你地都知啦!」,跟着三人都笑過不停。

社會工作一科的畢業試前夕,班中好幾位男同學來我們宿舍,晚飯後聚在阿牛房間温習,到了九時大家都感到厭悶,阿牛拿出一副啤牌說:「不如派牌吧!」,開開心心,一派就派足下半夜,把考試的緊張氣氛完全拋諸腦後,阿牛,你真行!

大學畢業後,我們都加入社會福利署,也許因為調派到不同部門工作,很少見面。最初幾年還間歇有同學的聚會,後來也越來越疏,縱使友情不變,聯絡也多限於互通電話而已。
亞牛熱愛社會工作,對工作的熱誠令人敬佩,他的社工技巧全面,尤以小组及社區工作為最,他經常閱覽書本和社工發展資料以充實自己,更獲政府保送到英國深造,學成更揮灑自如。他的工作表現,有口皆碑。最難得是他真心為弱勢社群服務的精神,絕不因為討好上司而改變這立場。當他升級當了領導,亦絕不吝嗇和下屬分享他的技能及經驗,我相信不少與他一起工作的同事都有此感。

在社會署服務時,有兩件特別令我想起阿牛的往事。我們入職社會署的職位是助理社會工作主任,在當時政府具備大學位資格的職位,是待遇最差升職最慢的職級。在一次争取改善待遇的大會時,工會的代表全部下台,需要重新組織的員工代表會去和管理階層談判,我和亞牛都有臨危受命去當新的代表。這段真是刻骨銘心的日子,我們幾個成員,日間兼顧工作和談判會議,放工後聚集商討談判得失,擬定應變策略,聯絡報發新聞稿,向同級同事開大會匯報談判進展等事,往往忙到午夜後才回家休息。阿牛精密的思考,理直氣壯的雄辯,忘我的投入,鍥而不捨的堅持,令我擊節讚賞,這段與他並肩作戰、肝膽相照的時光,真是難忘。

他調職到坳背山男童院當院長時,改變教導少年犯罪者的方法,引進小組技巧,以開導代替懲罰的形式,當年男童院的同事,甚少接受過社工訓練,改變要面對很大的阻力及困難,沒有亞牛的信念、學識、決心、毅力,誰能做到!

我在一九九二年末移民美國後,雖和亞牛的接觸幾等如零,却知道他再升級而開心,也知道他退休後為國家服務,在廣東積極培訓社會工作人員,更加佩服他的雄心壯志。

互聯網的發展,把我們的距離再次拉近,在同學成立的通訊群組,再能領教亞牛對家國、香港政局、社工抱負、體育精神的意見,多麽欣慰!他逝世前幾天,他還提起和我在社署拍住上惺惺相惜的日子,彼此更以大學宿舍的舍訓互勉,料不到這就是訣別的語言。

你的猝死,帶來名將戰死沙場的感慨。阿牛,一路走好!你此生無悔,唯一憾事相信是未能與你親愛的家人道別就去了,你奉獻社會工作的精神,永不磨滅!謹以同學群組創作的輓聯,對你表達深深的思念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謙謙君子,關愛懷家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錚錚鐵骨,明鑑賽清


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

蛋撻–葡撻

問我最喜歡的西餅,答案一定是蛋撻,小時吃過第一口蛋撻後,便已愛上這東西。那時在香港,中環有家叫蘭香室的餅店,每天下午新鮮出爐的蛋撻,一元十個,即買即食,餅香撲鼻,而且蛋撻較小,一口一個,可以連吃幾個,滿足食慾。
蛋撻最好吃的自是酥皮,鬆軟的餅皮,加香滑的蛋心,吃得愜意。很多人都愛吃蛋撻,很多餅店都做得不錯。在灣區都不難買到美味的蛋撻,三藩市華埠一家餅店的蛋撻,在出爐時即買即食的口感,更是高峯享受。

開始吃葡撻時,已是工作有年,總覺其外型好像烘焦了的蛋撻,味道較蛋撻甜膩,比不上蛋撻。直到有一次去澳門,到一家以葡撻聞名的小餐廳吃過其香滑的葡撻,才對它有好感。此後從香港到美國,都吃不到可口的萄撻。

今年五月到葡萄牙首都李斯本一遊,首天在街上一家餅店見到葡撻,買個來吃,滑滑的蛋香,脆脆的撻皮,雖然稍覺過甜,但是相當可口。過两天到 Belem 區遊覽,找到葡撻鼻祖的餅店Pasteis de Belem,在店內的餐廳,叫杯咖啡,慢慢享受這遠近馳名的甜點,蛋香透頰,甜而不膩,撻皮酥脆,果是名不虛傳的萄撻極品。雖不宜吃太多也得破戒,大快朵頤之餘,更 
多買幾個拿走,遲些再祭五臟廟。


吃過Pasteis de Belem
的葡撻,真有除却巫山不是雲的感覺,在灣區既然無處可找滿意的葡撻,還是吃蛋撻好得多。

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

我影我想(40) -- 聖家大教堂



到巴薩隆那旅遊,聖家大教堂(Basilica De La Familia Sagreda) 是必到的景點。幾乎每一個旅遊團都會帶領遊客去參觀,定必繞着教堂,解說這間由建築大師高第(Antoni Gaudi)在十九世紀開建,但至今仍未完成的傑作,教堂的外觀的設計及雕塑,確令人嘆為觀止。也許因為行程緊密,不少旅行團祇選擇在外面看,而不會進教堂參觀,我所參加的亦如是,尚幸有些自由時間可以自行安排,得償所願。

高第建築教堂內部的原意,是把親切感和空間結合為一個森林。教堂內部廣闊,祭台佈置簡潔,和外面的精雕細塑迥然不同,雖然人多,處身其中却不擠迫,教堂高聳的石柱,柱頂四周的天窗透着光,就像一株株在林中的樹木,圍住中間的群眾,給林內人們絲絲温暖, 我就站在教堂中央,默默地領略這親切的感覺。


教堂牆上的玻璃窗多不勝數,玻璃以不規則的顏色組合,和一般教堂用聖經故事或花紋圖案有所不同,倚耶穌降生門(Nativity Façade) 的以藍綠色為主,倚耶稣受難門(Passion Façade)的則以橙黄色為主。顏色較暗的藍绿面代表貧窮,較亮的橙黄面代表生命,與聖經記載耶穌出生於貧窮的家庭,耶穌經過受難後復活,給人帶來新的生命的事跡,配合得那麽適當。

我們進教堂時是晴天的下午,太陽從橙黄色的列窗照進來,恍似奇彩的瑞氣,耀眼奪目,想着高第興建教堂的構思,親切和諧的感覺,再度如泉湧上心頭。這種感受,無論你是否教徒,都能扣動心弦。感恩之際,祝願神明有靈,就讓這超凡入聖的瑞氣,為世上所有不幸的人,帶來温暖和幸福


2016年6月20日 星期一

巴薩隆那的奇遇

旅行時的奇遇,多會令旅程更為豐富,這次到西班牙的名城巴薩隆那(Barcelona) 亦然。

我在五月十五日中午抵達巴薩隆那,到酒店領好房間,吃過午餐後,乘地鐵去著名的 La Rambla大街遊覽。在地鐵車廂裏和街上,見到不少人拿着巴薩隆那足球隊的旗幟,穿上印有球員名字和號碼的球衣,興高彩烈地歡笑。去到海旁的 Port Vell,盛況更盛,相信一定與慶祝球隊奪取錦標有關。

巴薩隆那足球隊是西班牙數一數二的球隊,我平時都有聽報導他們的新聞和在電視觀看轉播他們的球賽,很欣賞球隊這两年由美斯(Messi) 、尼馬(Neymar) 和蘇亞雷斯(Suarez) 組合的「三义戟」攻擊力,他們剛在我到來前奪取了今年的聯賽冠軍。

Port Vell 有家售賣巴薩隆那球隊紀念品的專門店,進去買了個球隊徽章,店員告訴我今天是球隊慶祝奪冠之曰,勝利巡遊大約半小時後抵達Port Vell, 還指示在那裏可以見到,怪不得如此多球迷聚集。適逢其會,倒想去趁趁熱鬧,可是集合時間已到,亦走得有點累,加上就算留下亦未必能擠進人群看到巡遊,所以還是回酒店吧。

休息一回,黄昏出去吃晚餐,初擬在酒店介紹附近的餐廳吃,但去到看來不很順眼,便走遠一些去找過別家,到了西班牙廣場附近,有個由以前鬥牛場改建的商場,頂樓有家不俗的餐廳,走出天台,鳥瞰廣場,又見街上球迷雲集,原來巴薩隆那球隊的勝利巡遊會在此經過,這次可不能錯過了!於是加入在天台的人群,一起歡笑地看球隊的巡遊車輛駛進,雖然距離遠一些,但勝在居高臨下,一覽無遺,車上冠軍獎杯閃耀,球員雀躍,地上球迷夾道歡迎,摇旗呐喊,足球王者風範,淋漓盡顯。


想都未有想過的奇逢,竟然可以如此「失而復得」,肯定為這次旅行添上難忘的喜悦。



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

我影我想(39) -- 蕙蘭


後園的蕙蘭四月中開花,如今更加盛放,白裏透淺粉紅的花瓣,配上紅色的花心,清麗高雅,在陽光照射下更為奪目。

每年春天蕙蘭開放,我都想起七姨,因為這株花是二十年前她來三藩市親友送她的,因不能带回加拿大而轉赠给我,此後到今,每年都開出這麽美麗的花朵。分過盆送過人,仍然開花如故。


七姨是吾妻的亞姨,温婉文静,和藹慈祥,對後輩愛護有加。吾妻記起,小時家境不佳,父母没錢為兒女找課餘的娛樂節目,她放假時多數留在家裏,七姨往往帶她回家玩,她第一次上茶樓吃點心,就是拜七姨所賜,她對此是特别感激的。

七姨多年前移民加拿大,在温哥華定居。我們去過幾次探望她,每次她都很開心的歡迎我們,我在第一次探她時在當地買了一盆紅色的杜鵑花送給她,並親手替她栽種在前園,以後每次探她,她都帶我去看看這株杜鵑。

今年蕙蘭開花更帶來特別的感想,因為七姨在四月初病逝,我们去温哥華参加她的葬禮,送她最後一程,祝她一路走好。見到她門前的杜鵑開得甚美,艷紅的顏色代表她熾熱的愛心,她的名字叫惠蘭,她就如我家這株蕙蘭的明潔清雅,南北两地的花兒都展開最美的姿色來送她,雖然人去花在,但她的慈愛風範,就如盛放的花那麽燦爛,一定長在我們的心中。

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

我影我想(38) -- 新葉

園子裏的無花果樹,過冬後長出新葉,一樹翠綠,在陽光照射下,特別養眼。

記得在中學時,有次作文測驗,選作叫[新葉]的作文題,先描述春天看到樹枝長出新的綠葉,再寫出新葉寓意新一年新的希望,在求學時,我們應好好利用和計劃我們的時間,盡量充實自己,準備將來。下筆到此,心中感到鼓舞激動,交卷時覺得這篇文寫得好,而結果真的得到很高的分數。

數十年後的我,看新葉的心境和感受,和年青時已不同,如今看新綠,集中在其美的角度,葉子的形狀,葉脈的美感,光照的角度,枝葉的分佈和交織,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小品,百看不厭,從而感悟出生命中的美,很多都在眼前俯仰之間,隨手可拾,祇要放開懷抱,便能領略欣賞。




經歷過滄海桑田,名利現已不再重要,新葉還有帶來希望嗎?我一向相信人間有希望,答案自然是有,在我年紀而言,不再是今年能做到什麼事,達到什麼目標,而是能夠保持心境平静,身體健康。亦願親友都康健,不時暢聚,便已足夠。

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

我影我想(37) - 北海道的女店主


二月曾到日本北海道一遊。有一天去到釧路,導遊安排去一家已有半世紀的老店子吃地道的爐端燒晚餐(爐端燒就是燒烤的意思)。店子不大,一次過祇可以接待十多廿位顧客,中央是用炭的燒烤爐,客人三面圍爐而坐。食物包括元貝两種魚猪扒和蔬莱,店主親自掌爐,食物即烤即上碟,由店員拿到每位客人面前,食物新鮮,味道香甜。

享受食物美味之際,更令我欣賞的是女店主,她是一位老婆婆,根據導遊介紹,她已有七十八歲,店子原是她丈夫所創,自從他過身後她就承繼至今,別看她身栽矮小而且要彎着腰走路,她精神奕奕,手脚靈活,無論燒烤,掌控爐火,分配食物,都絲毫不苟。從我們進門到吃罷,她一直面不改容地工作, 燒烤完畢再整理烤爐以備下一輪顧客,然後露出笑容,起來向我們鞠躬致謝,我們都報以熱烈的掌聲。


店主這把年紀,仍可以發揮出色的厨藝,和充份表現她敬業樂業的精神,令我十分敬佩,祝福她能夠保持身心健康。她的年紀,也令我想到,背後會不會還有些後繼無人的顧慮,或是更動人的故事呢?

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

猴年多福

猴年的賀歲章是「猴年多福」,恭祝大家猴年福氣滿盈。

入冬以來下過好幾場雨,使久旱的園地得到滋潤,週來天氣回暖,園子裏两株茶花盛放,美不勝收,平添不少新年的氣氛。




新年的天氣會持續是晴天麗日,拜年或出遊,都是賞心悅事。

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

小店温情

去外國旅遊,在吃的方面若能靈活隨意一些,往往會得到意外的驚喜。

幾個月前到德國柏林,有三天自由時間,首天到了訂好的酒店,辦好領房手續後,問及明天早餐有什麽選擇,回答祇有每客十三歐元的自助早餐供應。自助餐非我們所願,實行在外找店子去。

酒店頗近地鐵站,就在進站不遠處有家麵包店,內外都有两張小桌可以坐下吃早餐。進門看看,迎接我們是陣陣的麵包香,櫃內最吸引是幾款牛角飽,買個芝麻牛角飽,一杯咖啡,不到三歐元的價錢,平得驚人,先呷口熱熱的咖啡,再咬第一口麵飽,嘩!鬆、脆、香,提升的口感,遠超所值。

翌晨自然食過番尋味,試另一款內含杏仁醬的牛角飽,一樣那麼好吃。看見櫃頭有大瓶Amaretto 小餅,想買點來大家分吃,向店員問問價,誰料她整瓶拿來,叫我拿去和朋友分享不用付錢,感激之餘,連聲道謝。


奇冷的下雨天,在大城市的小餅店,两天的早餐吃得温飽惬意,還享受到意料不到的人情味,使旅途添上不少暖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