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的聚會裏,一位朋友問及以下白居易的「燕詩」:
樑上有雙燕,翩翩雄與雌。銜泥兩椽間,一巢生四兒。四兒日夜長,索食聲孜孜。 青蟲不易捕,黃口無飽期。嘴爪雖欲敝,心力不知疲,須臾十來往,猶恐巢中飢。
辛勤三十日,母瘦雛漸肥。喃喃教言語,一一刷毛衣,一旦羽翼成,引上庭樹枝。 舉翅不回顧,隨風四散飛。雌雄空中鳴,聲盡呼不歸,卻入空巢裡,啁啾終夜悲。 燕燕爾勿悲,爾當反自思,思爾為雛日,高飛背母時,當時父母念,今日爾應知。
當時有一位姓劉的老叟,甚為思念離去的兒子,他以前亦曾離父母而去,白居易因此事而寫成這首詩。借雙燕哺雛至雛燕成長離巢的經過,喻父母養育子女之不辭勞苦,和思念子女一去不回的悲傷,亦藉此勸人不要忘記父母養育之恩。全詩祇一百五十字,字字珠璣,叙事固然精釆,寫情更是意境深遠,自是文學上之不朽名作。我在初中時讀過這詩,現在仍記得起。
這首詩時引起在座的朋友不少共鳴,特別是有兒女長大成人的,談及他們教養子女的歷程,如何遇到挫折及排除困難,感受尤深。幸好子女在長大離家後,都和父母保持聯絡,大家都沒有遭受「舉翅不回顧」之痛。
在美國的中國父母,養育孩子真不容易,除了一定的經濟壓力,中美社會制度之不同,文化的分野,往往帶來很大的衝擊。我曾在華埠做過輔導青年工作,見過不少父母,不知如何去應付這些局面,以致與子女不和,家無寧日,再嚴重者,子女離家出走,更增本身的憂慮,甚至影响夫婦的關係。
我贊成朋友認為子女應該記得父母養育之恩,但我更覺得養育兒女是父母的天職,很少父母養兒是冀望回報的,而多還是屬於「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」一族的。兒女的一個電話、一封電郵、一聲問候,都已可以令他們很開心和放心。不過我們都要明白,兒女始终都要長大自立,有他們自己的世界,我們應該鼓勵支持,並樂於見他們離巢獨立,但是却可以在過程中,表達希望他們和父母保持聯絡及分享生活狀況的意識,這樣更能維繫親情,使家庭更趨美滿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