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山寺位於香港新界大埔,在二OO六年獲政府批地興建,二OO九年動工,二O一三年建成,二O一四年正式開放。
上月回港,多謝同學們預早的安排,使我可以一遊慈山寺。我們一行十五人,到了慈山寺後,由一位師兄帶領參觀。師兄佛學深厚,有她導遊是我們的福氣。
最先看地藏殿,殿內供奉的地藏菩薩像是寺內唯一用楠木造的佛像,依照唐代風格,左手拿珠,右手持杖,法相莊嚴雍容。
山門 |
山門是慈山寺的正門,看到上面有解門两字的牌匾,師兄叫我們再走近門前,整個牌匾其實是「入解脱門」四個字,解釋是代表慈悲、智慧、方便。門外两尊威武神像赫然而立,就是外護法的哼哈二將,他們原是商紂王的两位大將,受姜子牙列於封神榜。進入解脱門後回首看到是「不二法門」的牌匾。
天王殿彌勒佛 |
過了山門,第一座佛殿是掛有「一生補處」牌匾的天王殿。「一生補處」菩薩就是彌勒佛,很多寺院的彌勒佛像都是大肚子,意謂能容天下所不能容之事,可是慈山寺的彌勒佛像的肚子却不甚大,原來是依照唐朝天冠彌勒佛像所造。殿內有四尊神像,神態威嚴,就是須彌山的四大天王,分別持劍、挽琴、拿傘、和握蛇,代表風調雨順(智慧、和諧、潔淨防污染、不變)。鎮守殿後的菩薩是內護法韋馱,金光閃閃,威風凛凛。
大雄寶殿 |
大雄名字源自印度伽那教教主,意思是懾服群眾,現在兼有包容及懾服大千世界的意義。殿內三尊金色大佛,正中是佛陀,左右分别是為藥師佛及阿彌陀佛,佛陀下左右两旁分立迦葉和亞難尊者。大殿两側有青銅鑄造的十八羅漢,是仿唐的形象,師兄說羅漢是跟隨佛陀得大智慧而成佛的僧人,原來是十六人,在宋代加伏虎及降龍而成十八羅漢。
彌勒經變圖 |
大殿的背後安放三幅大型壁畫,是用高科技複製的敦煌壁畫經變圖,以中間彩色的彌勒經變圖最為豐富,左右两幅的普賢及文殊菩薩出遊圖,黑白線條優美,師兄介紹壁畫時亦以彌勒經變為主,說出的佛家故事,寓意深遠。
寶殿後的華雨台便是慈山寺的終軸,圓形的進口看出去是幽美的松石圈。園林設計都匠心獨運。
走過去普門途中,有一株大有來頭的菩提樹,據說是當年佛祖成道的菩提樹分枝在斯里蘭卡,再在此分枝由斯里蘭卡國王於二O一二年贈與慈山寺,定植成功,枝葉都頗茂盛。如意輪觀音 |
洛﹔迦池 |
普門是觀音殿,殿中供奉的是六臂如意輪觀音菩薩。木刻的觀音像,面目慈祥,思維圓满。殿前有一個大圓池叫洛迦池,是以觀音所居的洛迦山命名,池內流水不斷是象徵生生不息之意。
大觀音像 |
殿後矗立的觀音像,是慈山寺最矚目的建設。這個外色素白,身高七十米,仿宋造型,用青銅合金鑄造,因像內用鋼筋支撑,外型顯得特别雄偉。觀音法相莊嚴,慈悲為懷,右手握代表智慧的摩尼珠,左手持清灑世界的淨水瓶,頭部微俯,是俯瞰眾生之意。像內還藏有斯里蘭卡所贈的舍利子。
看完觀音像,整個参觀完畢,我們向師兄致謝及道別。今日之遊有師兄導遊,集合佛教文化與建築形格,是我参觀寺院以來最動聽的,就像上了寶貴的一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