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

白居易之「燕詩」

前幾天的聚會裏,一位朋友問及以下白居易的「燕詩」:

上有雙燕,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,一巢生四兒。四兒日夜長,索食聲孜孜。 青蟲不易捕,黃口無飽期嘴爪雖欲,心力不知疲須臾十來往,猶恐巢中飢。
辛勤三十日,母瘦雛漸肥。喃喃教言語,一一刷毛衣,一旦羽翼成,引上庭樹枝。 舉翅不回顧,隨風四散飛。雌雄空中鳴,聲盡呼不歸,卻入空巢裡,啁啾終夜悲。 燕燕爾勿悲,爾當反自思,思爾為雛日,高飛背母時,當時父母念,今日爾應知。

當時有一位姓劉的老叟,甚為思念離去的兒子,他以前亦曾離父母而去,白居易因此事而寫成這首詩。借雙燕哺雛至雛燕成長離巢的經過,喻父母養育子女之不辭勞苦,和思念子女一去不回的悲傷,亦藉此勸人不要忘記父母養育之恩。全詩祇一百五十字,字字珠璣,叙事固然精釆,寫情更是意境深遠,自是文學上之不朽名作。我在初中時讀過這詩,現在仍記得起。

這首詩時引起在座的朋友不少共鳴,特別是有兒女長大成人的,談及他們教養子女的歷程,如何遇到挫折及排除困難,感受尤深。幸好子女在長大離家後,都和父母保持聯絡,大家都沒有遭受「舉翅不回顧」之痛。

在美國的中國父母,養育孩子真不容易,除了一定的經濟壓力,中美社會制度之不同,文化的分野,往往帶來很大的衝擊。我曾在華埠做過輔導青年工作,見過不少父母,不知如何去應付這些局面,以致與子女不和,家無寧日,再嚴重者,子女離家出走,更增本身的憂慮,甚至影响夫婦的關係。

我贊成朋友認為子女應該記得父母養育之恩,但我更覺得養育兒女是父母的天職,很少父母養兒是冀望回報的,而多還是屬於「養兒一百歲,長憂九十九」一族的。兒女的一個電話、一封電郵、一聲問候,都已可以令他們很開心和放心。不過我們都要明白,兒女始终都要長大自立,有他們自己的世界,我們應該鼓勵支持,並樂於見他們離巢獨立,但是却可以在過程中,表達希望他們和父母保持聯絡及分享生活狀況的意識,這樣更能維繫親情,使家庭更趨美滿。

2011年2月3日 星期四

迎兔年



辛卯兔年大年初一,風和日麗,沐浴於冬日暖陽中,心曠神怡。


過年的氣氛,加州自難與中國人的社會相比,不過灣區仍有不少慶祝新年的節目,大家開開心心的拜年,互相祝福問好,再從電視轉播看看两岸三地的春節情景,亦是愜意。


歲末曾刻一章以迎兔年,就放上網篇來恭祝大家「動如脫兔」吧!


2011年2月2日 星期三

歲晚的回憶

今天是大除夕,一年將盡之際,往往把我帶回兒時的回憶。

少時真期望過新年,因為這時都有两星期的春節假期,吃得較多和較好,又有「利是」作額外的零用,而且父母的管束也特別放鬆,可以通街跑、放炮仗、看猴子戲,玩個不休。

在中國人的社會,過年是每年最大和最高興的節日,那時生活水準比現在低得多,平日節衣縮食,都留在新年消費,所以過年更顯得隆重,到了農曆十二月,歲晚的氣氛頗為濃厚,市面頓然變得熱鬧,一般家庭都準備送舊迎新,形成一片急景殘年的景象。

我的家向有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禡的習俗,那天晚飯的菜式很是豐富,父親親自下厨做的八寶鴨和荔芋扣肉的滋味,如今恍惚猶在心頭。吃過這頓飯,準備過年的工夫便緊凑起來。

和父母親一起去辦年貨,是我們最受歡迎的節目。一窩蜂擁着父母親去幾家相熟的店子去買海味雜貨,父親總是與店主和伙計閒話家常,他們往往隨手給我們蝦米、合桃、冰糖等「額外零食」,吃得好是開心。

辦年貨不久便是「謝灶」的日子,少不了用甘蔗拜祭。母親知我們饞嘴,買蔗也特別多買一些,滿足我們這幾個「地上濟君」。

一家之主的父親,每年都在這時書寫揮春,我們幫手預備筆墨紅紙,圍在桌旁觀看,父親的毛筆字是全家人最好的,看他揮毫是一種享受,我們一時說些逗他歡喜的說話,一時胡言亂語,什麼「出入平安」拿去貼在廁所最好,笑個人仰馬翻。

做煎堆油器那天,又是賞心悅事。我們幾個小鬼,說是幫忙,其實就是貪吃花生和椰絲做的餡料。還記得父母親做煎堆的情景,母親煮好餡料,父親把餡料擠成一個個結實的圓團,父親搓粉壓成薄薄的煎堆皮,母親把煎堆皮裹起圓團再滾入芝麻,两人配合得很有節奏,偶爾父親搓粉時把煙灰掉進粉團,我們大叫「老豆加料」,想起來仍然有趣。當晚在廳中架起油鑊來了炸,又是我們大飽口福的時機,不過最難忘的,還是炸完油器後,一家人分享在鑊裏煮的大鍋生菜。

那時家境不佳,沒有買玩具的餘錢。有一年我的弟弟,在一個玩具檔看到一支木製的手槍回家倣製,用橡筋牽動發掣引發「礔啪纸」,火花穿過小管燃着在內的小炮仗射出來,非常好玩。

歲晚的壓軸好戲,自然是大除夕了。吃過豐富的團年飯後,大夥兒就往街上走。那時家住上環,每年都有除夕花市,遊人如鲫,好不熱閙,我們佔了地利,逛倦了便回家休息一會又再出來,父親早已買了年花,但是總會在午夜後花市減價時,多買一點。

我有一個姨母,在大除夕晚上,必然拿出一些手帕,着我們抹抹臉後便扔掉,說是抹去所有「衰氣」,我們都說她迷信,但大家都順她意,使她歡喜。

歲月無聲,數十年已過去,雖然兒時不再,但是這些回憶,在歲晚時都能帶來不少温馨的暖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