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同學們在群組通訊裏,談起「大馬站煲」,由掌故到自己烹調,引起不少興趣。
大馬站是廣州古時的一個驛站。傳説清朝大臣張之洞路過此處,嗅到一陣香味,便叫隨從去問,隨從不懂廣東話,答問的人又不懂官方話,以為問地方名,就説是「大馬站 」,隨從就如此稟報。張之洞回府後,叫家㕑做此菜,家厨對「大馬站」怎樣都摸不著頭腦,結果還是勞煩師爺去大馬站問淸楚,才能煮出這個用燒肉、蝦醬、豆腐跟韭菜做的「煲仔菜」,從此,粵菜就多了個叫「大馬站煲」的傳統名菜了。此菜令我想起一件兒時趣事。記不清楚我是八歲還是九歲的時候,有次跟父親上茶樓,菜牌上有一道菜我很困惑,就是「大馬站火腩」,我知道火腩是什麼,但不明白為什麼有隻大馬站立在火腩上,或是這個菜是否用馬肉來煮火腩呢?卒之開口問父親,逗得父親哈哈大笑,說給我聽大馬站是廣州的交通站,這個菜是因應來往匆匆的人流而產生的,材料簡單,快易煮好,味道香濃,價錢便宜,所以甚受歡迎。父親還説菜館多用賣剩的火腩做這菜,有時更會多落蝦醬來掩蓋不新鮮的燒肉以致太鹹,還是買好的火腩再依個人口味自己烹煮為上,其後嚐過父親炒製的美味,「大馬站煲」自此便深入我心,間中都會在家做或在外吃,現在有些食館做此菜,加入較為豐富的材料如鮮蝦帶子等,雖然味美,但是我還是喜歡原來粗糙的地道風味。
前幾天,巧厨太座聽到我說過「大馬站煲」,剛好後園的韭菜長得甚好,便提議晚飯煮此菜,為食鬼當然附和。買塊好的燒骨腩,抓把新鮮春韭,用嫩豆腐和蝦醬,太座再加一點芫萎,片刻之間,份量十足的「大馬站煲」熱騰騰的完美上菜,火腩夠質,韭菜夠嫩,豆腐夠滑,蝦醬鹹香卻不奪肉味,芫萎特有的香味,和韭菜配合得相得益張,提升不少舌尖上的享受,恰巧當晚煲了木瓜雪耳鯽魚湯,清甜的魚湯,調劑了濃香的菜肉,吃得更是回味,非常愜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