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

講粗口


如果有人用廣州話的粗口問候令壽堂,你有什麼反應?

這個人是你的「自己友」、你平時從未聽過他講粗口的朋友、你的長辈、你不小心走路撞倒的、坐在路邊鐵欄的青年、流浪漢、神經佬、賣莱婦、貴婦、老粗、美女、甚至小孩…….,可以肯定地說,你的反應一定因人和情形而異。

你自己又有沒有講粗口呢?

老闆「賞賜」一頓「貓麵」、工作又多又「揹鑊」、摸門釘、搭錯車、「食死貓」、頭頭碰着黑、買入股票後市狂瀉、行路踩到「米田共」、給人「雞糊」截「雙辣」、買中六合彩頭獎號碼却分開幾張表格…….,問你「慶」未?講不講粗口?答案是:口中不講,心中也講;心中不講,潛意識都大講特講。

講粗口在不同的情形,起不同的作用,也帶來不同的感受。想開罪人,或撩事鬥非,講粗口是上佳途徑。老朋友交談,有時夾幾句粗口,特別有親切感。在一些圈 子裏,不講粗口便很難給接受。我覺得講粗口最有用之處,是發洩一下鬱抑的情緒,滿肚子烏氣時,幾句粗口,往往帶來舒服的感覺。

我們不能說講粗口的都不是好人,在好些群體裏,粗口是家常便飯,根本就不會大驚小怪。名作家巴金那粗口連篇的「豬與雞」,便是這種生活的寫照。回想我在中學時代,課餘有時到上環的永樂碼頭去釣魚,那裏是搬運工人上落貨物的聚集地,他們三五成群,出口成文,如對唱山歌,聽起來相當有趣。

很反對有些為人父母的,聽見兒女講粗口時,不由分說便破口大罵,有時還夾着粗口,這樣的態度是要不得的!粗口是每個人遲早都學會的,問題是講與不講,及在什麼樣情況下講才適當。

我不反對講粗口,但是總覺得那句拿別人母親作問候對象的粗口很刺耳。自己做錯了事,捱罵是活該,但若給對方用粗口問候母親,怎樣也不是味道。對方開罪自己,大可直接「問候」他,何必要辱及其母,且可能還會「捉蟲」,若其母已去了「賣鹹鴨蛋」,難道你也跟着去嗎?

(老貓按:此文是老貓廿多年前刊於職員月報之文,近月同學們在電郵談及有關此題的事,使我記起這篇拙作,亦因小恙在家,有時間找出來放在網篇。)